篇章二:迎难而上,没有迈不过去的坎

如今的中天合创,巍巍新城,擎天塔炉拔地起;浩浩雄风,钢铁脊梁谱新章。

这一切,都来源于当年艰苦的创业。

2014年初,图克镇只有2000余人。为了中天合创项目建设,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两万人。这样庞大的队伍吃、住都成问题。

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职工上下铺,一个房间住四个人,没有室内卫生间。建设队伍更为艰苦,一间8人间或10人间,上下铺,有的队伍还住在走廊里。到后来,周边牧民家里,都住满了建设队伍。

冬天暖气没有那么热,住板房的职工经常半夜都被冻醒。吃,很多建设队伍的员工就在马路牙子上、沙窝窝里吃饭。

有年长职工对年轻职工说:“如果你的师傅或身边的同事是2013年前来中天合创的,你可以问问他到这儿共搬过几次家、办公室,这样的问话绝对能拉近你们的距离。他会觉得你太理解他了。我的一位同事马姐2007年到中天合创,她统计自己搬过6次家,搬过5次办公室。”

即便如此,职工们生活中开朗乐观,工作中 “硬核”坚持。

“以我为主,全面负责!”各级党组织的倡议掷地有声。旋即这八个字,就成了参战各方使用的高频词和超常规工作的行动准则。 

以我为主,意味着主动工作,主动配合,主动完成任务,主动承担责任。作为业主的中天合创首先挺身而出。

举中天合创之合力,集全厂职工之智慧,加快项目建设。现场文明施工专项活动、样板引路活动、主题实践活动、党员突击队、劳动竞赛……一系列凝心聚力的行动,为项目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。

广大党员干部“带头搞好安全,带头学习技术,带头抓好质量,带头拼搏奉献”蔚然成风。数千名工程建设者以超常规的工作诠释着“站排头、争第一”这六个字的深刻内涵。

项目千头万绪,涉及方方面面,需要及时协调解决。为此,中天合创成立了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联合领导小组(IPMT),项目采用“IPMT+项目管理部+EPC(部分E+P+C)+监理”的建设管理模式,坚持“立体化项目管理、模块化施工建设”原则,科学运用网络计划统筹管理,精心组织,合理安排,大工期按月排,小节点按天计,重点部位以小时算,围绕主节点,抓好矛盾线,反复优化设计和施工方案,有力地保证了工程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质量和全过程动态管理。

大件吊装是项目建设中的重头戏,项目共有大型设备504台,设备总重量达45000余吨,吊装难度之大难以想象。不少塔从地面到装置顶端高达百余米。吊装件复杂,有的偏重需要加配重,有的易变形需要加固,有的需要两台吊车配合作业,还有的因施工场地受限增加了难度。      

但再难,没有难倒中天合创的建设者们。在他们心中,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。

项目部通过采取“集中组织管理、集中编制方案,集中租赁调遣,集中协调使用”的新管理模式,使资源进一步优化。施工高峰期时,现场出现了七台大型起重机同时作业的壮观景象。

最大静设备2号丙烯塔直径6.6米,高度为120米,重量为1200吨。由于设备超重,整体运输存在困难,内蒙古南化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采用分三段出厂的制造方式,在中天合创现场进行总合拢、试压。

2015年4月7日,中国石化第十建设公司大件吊装建设队伍积极努力,采用“模块化施工”,成功将2号丙烯塔吊装就位,当晚就塔起灯亮。自2013年8月,这支队伍3500多名员工进入中天现场,历经三载夜以继日的团结拼搏,承建起了多套核心装置。 

由于鄂尔多斯地区冬季气温低,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份,有长达5个月的冬歇期,项目共跨了2个冬歇期,严重制约了施工工期。为此,中天合创和施工单位从设计、采购、施工“三位一体”入手,科学筹划、充分评估,力争在有效施工时间实施黄金施工。

中天合创及项目管理部认真组织各EPC单位、施工单位共同研讨,根据安全性、费用与技术比选、工期安排、大型吊车吊装顺序等,科学、经济确定了模块化建设项目。

在项目建设中,大量引入了平行作业,依靠先进技术将土建、安装、调试等工序进行深度交叉,按照不同的专业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模块,将各模块预制过程归纳为分项预制、流水作业、组件成模、现场拼装四个部分,实现了组件预制工厂化、工序作业流水化、过程控制程序化、模块出厂成品化、现场安装插件化、施工管理数字化,最大限度确保了安全施工。

2016年冬天,我和同事曾沿着207公里的长输水管线采访。那真的是一条用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生命线。

化工装置要开车,管道、设备试压要水,开车试车要水。没有水,一切都无从谈起。

时间不等人啊!

水、水、水,迫在眉睫!

为了保护当地异常脆弱的生态环境,我们铺设了长输水管道。管道首站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黄河南岸水厂相邻的镫口,末站在乌审旗图克镇中天合创化工分公司,途经达拉特旗、东胜区、伊金霍洛旗、南至乌审旗,穿越铁路7处、公路79处、沟壑河流73条、光纤及管道33条、秦直道等文物保护区域7处及百余公里的沙漠无人区,加上涉及少数民族政策,征地工作难上加难。同时,作为国内首条距离最长、大口径高压力一泵到底的输水管线以及百余公里的沙漠无人区,工程技术难度也不能忽视。

所有的指挥员,都是战斗员。化工分公司班子既挂帅又出征,多次到地方政府协调。厂外输水工程项目部同事们把沿途的乡村当成“指挥部”,每天背着干粮、水与相关旗(县)政府及牧(村)民进行点对点协调,一棵一棵把树数清,一米一米把地量准,一遍一遍把政策讲明。有一次谈到深夜,他们实在饿得扛不住了,把牧民家的土豆煮煮就吃了。

就这样,凭着“踏遍千山万水、吃尽千辛万苦、说尽千言万语、历经千难万险”的精神,厂外输水工程项目部、中国石化胜利油建工程有限公司拼着命把各项工作往前推进。

2016年3月5日8:08,镫口首站出站阀门1101缓慢打开,滚滚黄河水瞬间奔入高压管线,一路向南……水头每向前一公里,都包含着开车人员的辛勤付出。员工们连续十几天奋战在管线旁,24小时吃住都在车上。水头到哪,他们人就追到哪,每天就啃些方便面,连口热水都喝不上。

“水到哪儿了?”2016年3月上旬,我们一见面谈论的就是这个话题。一条长输水管线,把无数人的劲都使在了一起、心也牵到了一起。

黄河之水天上来。3月15日9:19,厂外输水系统工程引水成功!

长输管线投用的意义,不在于现场有了滚滚的黄河之水,而在于此举提振了全体参加队伍的信心。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自此一路昂首高歌,一路奔腾向前。

(党群工作部 夏卫红)


信息来源: 
2022-12-27